西伯利亚囚徒的爱情咏叹调

2020-08-23 04:41 0

001lsRgizy6Xt9AxhDEb6&690_副本.jpg

丽日晴空下,从高处俯瞰圣彼得堡,涅瓦河像一条湛蓝的缎带,飘舞在两岸之间,数以百计的桥梁串起城市的大街小巷,故得“北方威尼斯”之美誉。尽管历经多次战乱和巨大社会变革,它的老城依然完整保存着18世纪的都市格局和古典气质。一个懂得尊重历史的民族不可小觑。

001lsRgizy6XtbsT56m06&690_副本.jpg

 恢弘的冬宫广场。这里是彼得堡的心脏,广场中央矗立着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石柱,一侧是现为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淡绿色巴洛克式建筑,另一侧是参谋总部凯旋楼,在顶端有胜利女神驾战车驰骋。小时候看电影《列宁在十月》,士兵们高呼“乌拉”,如潮水般涌进广场,印象颇深。

001lsRgizy6XuFJ13jH79&690_副本.jpg

斯莫尔尼修道院,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式建筑,其风格与冬宫、叶卡捷琳娜宫一脉相承。它曾经是彼得大帝长女出家修行的地方,后成为一所女子学校,现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音乐厅。

001lsRgizy6Xt9CWa3012&690_副本.jpg

 雨后初晴,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一位身着沙俄时代礼服的姑娘从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雕像前走过。此情此景,让人蓦然想起将近两个世纪前,在此起义失败的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美丽勇敢的妻子们。


1825年12月26日(俄历12月14日),一群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带着废除农奴制度,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人道的新俄国的使命,在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宣誓就职的当天,聚集到彼得堡枢密院广场发动起义,后世称这一历史事件为十二月党人起义。

  那一天彼得堡寒风凛冽,涅瓦河早已结上了厚厚的冰。3000将士聚集在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下,他们在贵族青年军官的率领下,喊出了“宪法万岁!”和“绝不效忠”沙皇的口号,挥自由之剑刺向昏暗暴虐的专制皇权。然而早有防备的尼古拉一世,派出重兵将广场层层包围,下令开炮血腥镇压起义官兵。在武力对比悬殊的的情况下,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失败了。继而,五名策划领导起义的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以绞刑,一百余名参加起义的十二月党人军官被流放西伯利亚服终身苦役。尽管起义失败了,但这群年轻的贵族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对沙皇专制制度发起的猛烈冲击,却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982e016t5eeda51ffabf_副本.jpg

列宾的油画《不期而至》:表现了一个流放多年的革命者重返家庭的瞬间。

 十二月党人与法兰西有着剪不断的精神血缘关系。他们是一批吮吸启蒙主义乳汁长大的贵族青年,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和孟德斯鸠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平等、自由、博爱是他们的社会理想。他们当中,有的曾赴法国留过学,大多数都在俄法战争期间追随亚历山大一世,舍生忘死为保卫俄罗斯而战,并乘胜追击拿破仑军队远征西欧,直至征服法国占领巴黎。然而,当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漫步赛纳河畔,凯旋的骄傲和喜悦却如此短暂易逝。在法兰西,他们呼吸到了清新自由的时代气息,感悟到了平等博爱的人道情怀。他们禁不住要在困惑中叩问苍天和良心:为什么赶走了侵略者,却把锁链更紧地套在了自己身上?难道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换来 “欧洲宪兵”的荣耀地位,却让俄罗斯人民更深地陷入被奴役、被侮辱的渊薮?

 他们一方面为俄罗斯的军事胜利而自豪,但又为其非人道的农奴制度感到羞愧;他们热爱俄罗斯,却因意识到祖国落后的根源而倍感苦恼和焦虑。面对法兰西,这些远征而来的胜利者却变成了思想上的谦虚问道者、文化上的虔诚皈依者。亚历山大一世20万大军的骁勇善战,终究抵挡不住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睿智之光,启蒙主义思想家所推崇的博爱、平等、自由、民主的人文理想,正伴随着工业文明在欧洲的崛起,成为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普世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正如恰达耶夫所说:“我宁愿伤害俄国,我宁愿让它伤心,让俄罗斯蒙羞,我也绝对不说一句谎言,我必须把真理和祖国联系在一起。……但是,我的爱国感情与有些人的有所不同——我没有学会蒙着眼、低着头、闭着嘴地爱自己的祖国。我发现,一个人只有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才能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益的人;我认为,盲目钟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首先要献身于真理的祖国。”

 如同在漫漫长夜盗火点燃希望的普罗米修斯,他们像圣徒一般忠诚自己的信念,像战士一样捍卫人道的尊严。作为世袭贵族的后代,他们原本是沙俄农奴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但为追求平等、博爱和自由的理想,他们毅然站到了统治集团的对立面。十二月党人的自省意识和理想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俄罗斯在十九世纪的历史走向。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具备强烈的宗教情怀和尊严意识,散发出温润的人道主义气息和坚韧的英雄主义气概。正是这种峥嵘气节和悲悯情怀的交织融合,构筑起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基石。

  尤其感人至深的是十二党人的妻子,那一个个高贵美丽的女性始终和她们的丈夫一起同呼吸共患难。无论面对冰天雪地的流放,还是失去自由的监禁,她们都不屈不挠,不离不弃。她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不在乎荣华富贵,她们只是满怀真爱的信念,不仅与丈夫分享幸福,还义不容辞地为丈夫分担苦难。这份感天动地的情义,既源自强大本真的爱,也有着启蒙思想耳濡目染所获得的价值认同和心灵力量。这些贵族女子同他们的丈夫一样,将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视为爱的精髓,甘愿将青春和生命供奉给爱的祭坛。

 4982e016t5eedaccf0eda_副本.jpg

克拉姆斯科依的名作《无名女郎》,她是饱经忧患而依然优雅高贵的俄罗斯女性形象的代表,表现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女性“觉醒了的骄傲”。她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被镇压之后,近卫军大尉尼基塔•穆拉维约夫从狱中给妻子亚历山大拉•格利戈里耶芙娜•穆拉维约娃的信中写道:“亲爱的,自我们结婚以来,我没有向你隐瞒任何事情,唯有这次起义之事。我曾多次想对你说出这个不祥的秘密,可是我真怕你为我终日担惊受怕……现在,我给你带来了痛苦和惊吓,我的天使,我愿双膝跪在你的脚下,请饶恕我。”

  温柔妩媚的穆拉维约娃,当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正怀着第3个孩子。她在收到丈夫的信后强忍悲痛,立即回了一封真挚感人的信:“亲爱的,请别对我说这样的话,这使我心碎。你没有什么可请求我宽恕的。亲爱的,我嫁给你将近3年时间,我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天堂里,幸福无比。然而,幸福不可能是永恒的。爱情中有天堂,也有地狱。别悲伤、绝望,这是懦弱的表现。也别为我担忧,我能够经受住一切。你责备自己将我变成了罪犯的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女人中最幸福的……请等着我。你的泪水和微笑,我都有权分享一半。把我的一份给我吧,我是你的妻。”

 穆拉维约娃命运多舛,她刚到达西伯利亚,便传来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夭折的噩耗。在随后的3年里,她的母亲和父亲也相继离世。西伯利亚的酷寒气候和流放生活的艰辛困苦,严重戕害着她和家人的健康。她在流放地生下的两个孩子,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多病,生命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她还时常牵挂着留在莫斯科的两个女儿,为自己不能亲手照料她们而感到自责和忧伤。她在给婆母的信中伤感地写道:“亲爱的妈妈,我老了。我再也不是从前您那‘甜蜜的小姑娘’啦,您老人家简直想象不出我有多少白发。”七年之后,曾经貌美如花、楚楚动人的穆拉维约娃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西伯利亚的荒原又多了一座异乡人的简陋墓碑。她去世后,悲痛欲绝的丈夫在一夜之间白了头。她的两个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孩子也先后因病夭折。

 001lsRgizy6Xtlz5tdNf3&690_副本.jpg

走在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大街小巷,因为历史遗迹众多,名胜荟萃,时常会与身着沙俄时代服饰招揽合影生意的街头演员不期而遇。这些风姿绰约的俄罗斯女郎,仿佛是从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经典作家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令人怦然心动。

 001lsRgizy6XuZ5GRZV33&690_副本.jpg

 在追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中,还有几位浪漫多情的法国女郎。她们敢爱敢恨,追求精神独立,信奉爱情至上。她们当中有家庭教师,也有服装设计师。她们的深情厚谊在荒蛮的西伯利亚原野浇灌出绚烂的爱情之花!当法国姑娘唐狄得知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心上人伊瓦谢夫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从巴黎赶往彼得堡,向沙俄当局提出请求,希望批准她到西伯利亚去与心上人结婚。她的要求甚至惊动了沙皇,为了打消她的这一念头,沙皇派人向她讲明厉害,警告她;如果执意要去嫁给一个服刑流放的政治犯,她将会因此失去一切宝贵的东西——自由、财富、美貌、健康,甚至永远不能再回法国。可她仍然坚定不移地要到西伯利亚追寻自己的爱人。据说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她的要求虽然心怀愠怒,却被这位法国女郎的坚贞爱情所折服,批准了她的请求。当唐狄到达西伯利亚时,当地的官员以尚未接到沙皇命令为由,故意刁难她,不让她见自己的未婚夫。她在一个又一个偏僻的西伯利亚小镇来回奔波,到处打听爱人的消息。在寻找未婚夫的途中,她曾遇到一个流放的强盗,这个强盗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愿意帮她传递信息、找寻她的心上人。唐狄的坚贞爱情最终修成了正果,她如愿嫁给了她的如意郎君——那个曾是远征法国的贵族军官、而今却成阶下囚的伊瓦谢夫。面对西伯利亚暗无天日的苦役生活,唐狄始终无怨无悔。数年后,苦役改为永久流放,虽然生活处境有所好转,但恶劣气候和长年苦役摧毁了唐狄的健康,这朵绚丽的法兰西玫瑰,终未逃脱凋零的命运。一年后,她的丈夫也随她而逝。一对异国情侣就这样长眠在了西伯利亚的苍凉荒原中!

 当著名的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公爵被流放西伯利亚时,他的妻子——魅力倾城、才华横溢的沙龙女主人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不顾重重阻扰,吻别襁褓中的幼子,毅然奔赴西伯利亚与丈夫相伴。此举惊动了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当她途经莫斯科时,人们为她举行盛大宴会,隆重送行。这其中也包括她的爱慕者、铁杆粉丝普希金。特鲁别茨卡娅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描述她和丈夫相会时的情景:“谢尔盖向我扑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阵脚镣的叮当响声使我惊呆了!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上了镣铐!这种严酷的监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的痛苦、屈辱的程度。当时,谢尔盖的镣铐如此激动了我,以致我先跪下来吻他的镣铐,而后才吻他的身体……”

 两年后,普希金将长诗《波尔塔瓦》献给这位伟大的女性,该诗《献辞》最后四行这样写道:“西伯利亚凄凉的荒原,你的话语的最后声音,便是我唯一的圣物,我心头唯一爱恋的幻梦。”

 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女子,同他们的丈夫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富贵和荣耀,生活在家仆成群的豪宅庄园。她们曼妙的身姿是宫廷舞会最美的音符,她们青春的容颜和浪漫的才情是点缀上流社会的桂冠。

 但是,一夜之间她们的命运被彻底颠覆,她们的丈夫因为热爱自由而失去自由,因为要砸碎束缚农奴的枷锁而被戴上枷锁,因为深爱自己的祖国而被迫远离亲人故土。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她们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为此还专门修改了不准贵族离婚的法律。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随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亚!她们的坚定迫使尼古拉一世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但当局随即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对她们作出限制: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重返家乡城市,并永久放弃贵族特权。这就意味着:这些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女性,将告别昔日的富足与优裕,远离金碧辉煌的宫殿,远离挚爱的亲人和家园。

   她们追随丈夫的足迹,奔赴荒凉的西伯利亚。“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公民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她们不愧是“苦难俄罗斯的骄傲”,是迎着暴风雪绽放的铿锵玫瑰。

 如果说十二月党人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那么他们的妻子就是守护这群精英的天使;如果说十二月党人是社会的良心,那么他们的妻子就是滋养这良心的源泉;如果说十二月党人是俄罗斯的精神脊梁,那么他们的妻子则是支撑这脊梁的魂魄!她们义无反顾地舍身相随,勇敢面对西伯利亚的风雪严寒和沉重苦役,坚守着人之为人不可轻易放弃的良知与尊严,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咏叹调。她们用爱和坚韧,与非人道的现实抗衡,同她们的丈夫一起,成就了一段不朽传奇!

 001lsRgizy6XuZumnjPb9&690_副本.jpg

在皇村遇见一位银发飘飘的吹笛乐师,他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片段,扣人心弦。这里曾是是诗人普希金青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地方,后改名叫普希金城。

001lsRgizy6Xtm37KB0a6&690_副本.jpg

叶卡捷琳娜宫的华丽舞厅。当年,十二月党人的妻子,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女子们,时常到这里参加舞会,在宫廷乐队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001lsRgizy6Xtm3eRDN37&690_副本.jpg

普希金挥手注目远方的雕像,一如既往矗立在彼得堡这座安静的街心花园里。


记得他有一首献给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的诗歌,至今依然广为流传: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在西伯利亚深深的矿井,

  你们坚持着高傲忍耐的榜样,

  你们悲壮的劳苦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

 

       苦难忠实的姊妹——希望

  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

  她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就会降临。

  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

  来到你们身旁。

  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

  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热情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交到你们手上……

 001lsRgizy6XtaT1nFl47&690_副本.jpg

基督喋血大教堂。这座教堂位于格里鲍耶夫运河畔,是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遇刺身亡而建。亚历山大二世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一位比较开明的沙皇,他主张废除传统的农奴制,希望通过改革,让俄罗斯步入君主立宪体制。他推动的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受到人民的广泛拥戴,却也面临重重阻力,尤其是来自内部的极端保守势力和来自民间的激进民粹组织的双重夹击。他前后8次险遭暗杀。1881年3月1日,早春的彼得堡尚未解冻,亚历山大二世坐上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启动君主立宪改革进程,在途经格里鲍耶夫运河河提时,遭到“民意党”的炸弹袭击,这次他没能逃过死神的魔掌,不幸遇刺身亡。这是继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俄罗斯再次与终结集权专制的宪政制度擦肩而过。

DSC09942_副本_副本.jpg

苏联解体之后,东正教重新回归俄罗斯,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被破坏或改作他用的教堂,得以重建和修复。人们又走进教堂祈祷,忏悔,听牧师布道,一起唱圣歌,参加婚礼和节日庆典。

001lsRgizy6XtmR0EbJc7&690_副本.jpg

暮色中的贝加尔湖,幽深,浩渺,神秘。它被誉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目睹过历朝历代无数流放囚徒的悲怆命运,也见证了十二月党人与他们妻子的生死之恋。 

001lsRgizy6XtmLBaS105&690_副本.jpg

贝加尔湖上的小岛,如今已成度假避暑胜地。当年,这里曾是荒野,也曾留下十二月党人流放的足迹。 001lsRgizy6XuZc72LQ86&690_副本.jpg

雨中的伊尔库兹克。这里号称西伯利亚的心脏。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座大城市。从西到东,俄罗斯橫跨欧亚两个大陆。到了二十世纪前苏联统治时期,西伯利亚又多了一个新的称号:古拉格群岛。在这个群岛上,死于非命的政治苦役犯超过360万。这片广袤的的酷寒之地,如同没有围墙的牢狱,容纳过那么多无辜的冤魂。

001lsRgizy6XtmPZClE1e&690_副本.jpg

晚霞辉映下的安加拉河,静静流过伊尔库兹克。

001lsRgizy6XtmScSvg6a&690_副本.jpg

贝加尔湖汇百川成浩渺巨湖,只有安加拉这一条河自湖中流出。面对它的辽阔,我曾生出无限的感慨。如果说贝加尔湖是西伯利亚的蓝眼睛,那么,安加拉河就是她悲喜交集的泪流。但愿这神秘的泪水能够洗涤人的灵魂和忧伤,给我们注入清新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