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宫见证俄罗斯人的艺术情结
在俄罗斯旅行,我发现有三多:教堂多,英雄纪念碑多,展示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场所多;从新西伯利亚的新兴城市,到伏尔加河沿岸的古老集镇,从首都莫斯科到滨临波罗地海的圣彼得堡,这三多的情景概莫例外,恰好衬托出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三大情结——宗教情结、英雄主义情结和艺术情结。
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我见证了俄罗斯人的艺术情结。那种根植于骨髓的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包括对艺术的创造欲和占有欲,都在这座沙俄时代留下来的皇宫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那是深秋雪霁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沿着涅瓦河漫行。沿河两岸都是旧时风光,见不到一座现代建筑。古老的街道弥漫着巴洛克时代的悠远气息,让人恍若走进了果戈里的小说场景。
行至瓦西里岛,越过涅瓦河蔚蓝的波光眺望冬宫,就象隔着岁月的长河翻阅俄罗斯的历史一样,感觉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和一份扑扑朔迷离的诱惑。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冬宫外立面的墙刷成轻盈的水绿色,墙上的拱形花窗和白色立柱井然有序,柱头和窗沿皆饰有金色浮雕,勾勒出宛若华尔兹圆舞曲一般华丽、明快又流畅的韵律。
皇宫是一组壮观的建筑群,正面向着开阔的皇宫广场,长度达200米。它的内部结构宏大,空间序列复杂。里面有皇室的府邸、教堂、美术馆、图书馆、花园、剧院、邮电局、办公室、药店、员工和警卫的住宅,以及厨房、库房、洗衣间、储藏室等配套房间,各个建筑之间都有走廊或楼道互通。冬宫的室内装饰尤为丰富,雕刻、绘画、镀金,还有家具、灯饰等等,处处精雕细琢,富丽堂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冬宫外立面的墙刷成轻盈的水绿色,墙上的拱形花窗和白色立柱井然有序,柱头和窗沿皆饰有金色浮雕,勾勒出宛若华尔兹圆舞曲一般华丽、明快又流畅的韵律。整座皇宫看上去并无庄严厚重的威仪,反倒呈现出几分妩媚、浪漫的女性气质。仿佛正暗示着它与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女皇——伊丽莎白和叶卡捷尼娜都有不同寻常的渊源。
冬宫,始建于1754年至1762年,它原是为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营造的宫殿。当时,欧洲正流行装饰绮丽华贵,又不失古典风格的巴洛克建筑。从彼得大帝开始竭力要融入欧洲文明的俄罗斯,也需要巴洛克建筑来装点自己的首都。为此,皇室选了一位名叫拉斯特雷利的意大利建筑师来设计冬宫。拉斯特雷利不负众望,将这座宫殿构筑得亦真亦幻,多姿多彩,就象是用石头垒成的一个梦境,奢华而绚烂。
1763年的春天,涅瓦河刚刚解冻,具有德国血统的叶卡捷妮娜继承了俄罗斯皇位。冬宫再度进行扩建,女皇下令在皇宫东端建筑两层楼高的空中花园,并用南北向的两座阁楼将它环绕起来。女皇很有创意地将空中花园北面的阁楼命名为Hermitage,即俄米塔希,法语的意思是隐居之所。女皇的“隐庐”又称“绿宫”,是她接待密友或独处的居所,后来又成了她存放艺术收藏品的宝库。从此,这里就叫做“俄米塔希博物馆”,并一直沿袭至今。
自1764年开始,叶卡捷妮娜女皇便在俄国驻外使节的帮助下,从欧洲各地大量收购名画。充实她的私人画廊。10年以后,女皇的“隐庐”俄米塔希已没有空间存放日益增多的美术作品了。但女皇扩大美术收藏的雄心不减,决定委托建筑师尤里·韦德登再为她设计一座新的美术馆,新美术馆紧临冬宫,建在涅瓦河支流利米运河岸边,有别于原来的“俄米塔希”,被称为“大俄米塔希”。
叶卡捷妮娜女皇
据叶卡捷妮娜女皇时代的馆藏目录显示,单是绘画作品就达2658幅,尤以荷兰和法兰德斯地区巴洛克时期的画作据多。除此之外,尚有大批艺术价值皆不逊于这些画作的其它艺术作品。女皇在1790年9月18日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曾经这样炫耀自己的收藏:“我的俄米塔希宫包括38000本藏书,绘画作品装满了四个大房间,还有10000件石雕作品,以及将近10000件素描作品,这些素描作品和有关自然科学的藏品存满两个大厅。当然啦,这其中尚未包括我全部的画作收藏,以及我的拉斐尔走廊!”瞧瞧,这位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狄德罗门生自居的女皇,在占有艺术和收藏艺术方面,是何等的痴迷狂热、野心勃勃。正是这份难得的痴狂,为今日的冬宫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冬宫作为诺曼罗夫王朝的行政中心和皇家府邸,曾先后住过8代沙皇。在这里曾演绎过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有盛大的典礼、华丽的舞会,也有血腥、阴谋和天灾人祸。这也注定了它与俄罗斯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冬宫曾经经历了三场战争,一次革命和一次火灾。三次战争依次是十九世纪初期的俄法战争,二十世纪初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一次革命是指推翻沙皇王朝的十月革命;而那场焚毁冬宫的火灾则发生在1837年的12月,整整烧了三十个小时的大火,将冬宫毁得面目全非。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冬宫,是在那场大火之后,于1839年的春天重新照原样恢复的建筑群。
然而,存放在这里的艺术品,却从未因战争、火灾或革命而遭遇大的损毁,那些藏在俄米塔希的艺术珍宝每次都幸运地被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等到灾难过去,事态平息,他们又重返冬宫,继续在涅瓦河畔的俄米塔希向人们展示艺术的凯旋。
这无疑是冬宫的一个传奇,也是俄罗斯人热爱艺术、迷恋艺术——惊天地、泣鬼神的写照。真的,无论世事如何演变,俄罗斯人的艺术情结始终不变。这一点,从我身临其境,深入探访冬宫的那一刻就已得到印证。
在陈列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展厅,我看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正在伦勃朗的一幅油画前临摹,他的神情很专注,金色的卷发垂落额前,年轻的面孔沐浴在艺术的光辉里,纯真而安详。冬宫博物馆以它丰富的艺术收藏,开阔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人的文化视野,也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和艺术思维。事实上,这座大百科全书似的博物馆,也是俄罗斯历史的一部分。在毗邻彼得宫殿的徽章大厅,我看见了难忘的一幕:一群孩子正在这里听他们的老师讲历史课。因为徽章大厅的画廊里,陈列着俄法战争时期的数百名英雄将军的肖像,其中最有名的是库图佐夫的肖像,这位带领俄罗斯士兵英勇抗击拿破仑军队入侵的大元帅,一身戎装伫立在一颗傲雪的松树下,镇定地望着前方,背景是风云激荡的天空。这些肖像都是当年优秀油画家留下的作品。俄罗斯人对自己民族英雄的厚爱在此可见一斑。
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整整一个白天,我徜徉在冬宫博物馆,仿佛走在世界美术史的长廊之中。据统计,目前的冬宫博物馆,共有353个艺术品展览厅,大致浏览一遍,也得花好几天时间。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绘画大师的真品,还能看到不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杰作。在俄米塔希的馆藏品中既有莫奈、德加、雷诺阿等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原作,也有凡高、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绘画大师的代表作,真是令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表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雅典娜大厅,以及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壁画的拉斐尔走廊,甚至还有专门展示中国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东方民间艺术展厅。而这些年画,在它们自己的故乡却往往被忽略,难登大雅之堂。当我在冬宫看见它们被视为艺术珍宝,庄重地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时,我禁不住怦然心动,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继而深深陶醉在艺术的感召之中。
原载《世界建筑导报》“阿真视野”专栏